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素养,2024年7月20日-7月26日,我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四川大学)开展为期7天的暑期实践研修。
学员合影
开班仪式
7月21日上午,四川大学2024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研修培训班(68期)开班仪式在该校望江校区举行,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薄新党,副校长常新中出席。
在开班仪式上,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李栓久致辞。他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两百余名参训老师表示热烈欢迎并指出,能够承办此次暑期实践研修培训是教育部社科司对四川大学的信任,希望大家珍惜此次培训机会,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为今后更好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积累教学素材和生动案例。
河南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校长薄新党在开班仪式现场
专题讲座
开班仪式结束后,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吕志辉副教授作了题为“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与启示”专题报告。报告围绕“5.12” 汶川特大地震概况、四川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及抗震救灾精神启示三个方面进行精彩讲授,让我们重温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深刻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发展历程中气势磅礴的精神力量。
学员在学习现场
实践教学
下午,全体学员走进成都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此次学习,完成了一次富有教育意义的文化探索,学员们亲身领略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历史,探秘了中国皮影艺术的千年传承历程。在成都博物馆,学员们穿梭于不同的展厅之间,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了解了古蜀国的辉煌历史,以及四川地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变迁。
在成都博物馆前合影
副校长常新中参加现场教学
学员谈感受
第一组 刘晓婉
今年暑假有幸来到四川大学,开启一年一度的暑期研修学习之旅,今天是研修的第一天。上午我们听取了吕志辉副教授讲授的抗震救灾精神专题讲座,深深感受到抗震救灾精神的磅礴伟力。这一伟大奇迹再次昭示我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下午成都博物馆的学习之旅同样干货满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成都博物馆中珍贵的文物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可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选择的优秀教学素材。
研修的第一天,我在静与动之间感受着中华民族巨大的精神力量以及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中华大地上宝贵的精神财富,讲好中国故事,讲活思政课堂,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的新一代生力军。
第二组夏爽
2024年7月21日上午,我参加了《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与启示》专题培训。通过此次培训,我充分挖掘了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蕴含的宝贵思想教育资源,更深刻感受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吕志辉副教授讲到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地震发生后,党中央作出指示,强调抢救人民生命是当务之急,尽力安排好灾区人民群众生活,迅速组织各方面力量资源投入灾区,72小时内调集14.6万陆海空和武警部队官兵驰援灾区,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如今灾区的山川城乡,一度破碎的山河经过党中央和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完成重建,现在已焕然一新。我们感受到的是中华儿女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力量。通过此次培训,我们要将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感受生生不息的民族伟力,培养学生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第三组吕海洁
今天,我认真聆听了四川大学吕志辉副教授的“从悲壮走向豪迈——四川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的伟大胜利与启示”专题报告。在学习中,我看到汶川大地震一张张图片,一个个视频几度落泪,不禁感叹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如此渺小,生命是如此脆弱。在救灾期间,四川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坚守在受灾地区的第一线。在灾区重建期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完成二十多个省对口支援四川受灾地区的家园重建工作。在大灾难面前,全世界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也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摄像:刘炎 作者:刘培培 统稿:刘培培 审核:张振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