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势关注 >> 正文

袁振国:重复琐碎的交给人工智能,教师要回归“人的工作” 原创 2017-12-22 袁振国

发布者: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网 [发表时间]:2018-04-02 [来源]: [浏览次数]:

袁振国:重复琐碎的交给人工智能,教师要回归“人的工作”

原创2017-12-22袁振国

技术革新推动教育变革,而教育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技术、社会的进步,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之谈。但在技术革命风起云涌的当下,教育的变革显得落后。正如美国报业大亨默多克所说,“我们的学校是这场科技革命风暴没能席卷的最后一个角落”。

这是值得反省和警惕的一个时代难题。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强烈冲击下,学校如何与时俱进,教师如何找准定位,学习场景如何构建,教育方式如何变革?一系列问题,都可以在袁教授的这篇演讲中找到答案。

我想跟大家讨论三个问题,第一个是我称之为感触未来。未来在我们的概念当中是很遥远的事情,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未来就在你可触摸的地方。第二个是乔布斯之问已然有解。有一个常年困扰他的问题,就是信息化、网络化在那么多的领域里面产生了那么大的影响,为什么在教育上很难运用?第三个以变应变。在变化的形势下,我们要想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模式来应对变化是不可能的

1.感触未来

人类文明到现在有一两万年的历史,在人类文明的长河当中,我们可以分为四个最重要的阶段。推动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动力是工具的发现和发明,工具是生产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个阶段是石器时代,距离现在大概2万年。人类发明了石器工具,使得人和猿人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在人的历史上走得越来越快。

大概过了1.8万年,也就是距离今天2000年前,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进入了冷兵器时代。石器是天然的,而铁器是人类从自然当中不能简单获得的,它要通过采矿、冶炼、锻造才能实现,这个让人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人类对自然的征服也达到了一定阶段。

过了大概1800年,也就是距离现在大概200年前,我们进入了蒸汽机时代,从此人类文明进入了新阶段。

又过了180年,也就是到了20年前,人类进入了第四个文明阶段。1994年是互联网元年,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期。

我们发现人类文明加速几何发展的一条线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从2万年到2千年,从2千年到200年,从200年到20年,从20年到2年。我们也可以由此发问,2年以后人类将会发生什么?

互联网以来的20多年,人类又经过了三个重要节点。第一个节点是IT时代,信息技术时代;第二个节点是数字时代;第三个节点是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与其他的信息技术、制造工艺以及大数据等技术的整体发展,有可能给人类带来完全不同的新面貌。

现在已经进入了无现金时代。电子商务已经打败了传统的店铺销售。共享单车、共享汽车涌现,共享飞机也不遥远了。高铁不断提速。技术的突破不是一个一个单点,而是整体性的,它给整个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娱乐方式,当然包括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巨大变革的可能性。

在这种变化下,知识在无限快速增长,信息增加也在不断加快,知识总量激增,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知识综合水平增加。有人说现在每一年信息量的增长速度是人类有信息以来所产生的信息量的总和。

我们很多在学习的东西,在接受的东西,三四年以后就被废弃了,甚至被推翻了。按照知识图谱分析学家们的判断,现在知识更新速度是3-4年一个周期。如果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话,那就意味着大学生一年级上学所学的东西到了四年级的时候已经被更新了。

另外一个是知识综合化速度在加快,我们千百年来已经适应的学科教学,数理化天地生文史哲。可是看现在的学科,引领科学发展的学科,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科学、海洋科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哪一个是传统的学科?现在引领科学发展的都是综合性的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当然需要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美国科学院做了一个分析,在1790年的时候,当时知识服务的工作只有2%,工业和制造业只有3%,而95%以上是农业。可是他们预测到2020年,也就是3年之后,从事知识服务业工作的人数占到工作人员的87%,农业劳动人口不到1%,工业和制造业只有12%。

有人写了一本书《奇点临近》,还有一个很有才华的作者写了两本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这两本书里面同时揭示了一个可能性,就是计算机——不仅是我们说的计算机,包括人工智能的发展——正以一种加速度的发展方式在前进。

而人类的演进,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代,到信息化时代,到人工智能,已经快到我们目不暇接了,但是人类演进的速度,在他们看来,比起未来计算机发展速度来说是“小巫见大巫”,他们正在以一个特别快的速度在增长着。

现在人类的优势还是明显的,相对于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来说,我们还感到无限的优越性。但是到了奇点,人工智能将超过人类的智能。现在是虚拟世界控制的实体世界,到那时候就是人工智能控制人的智能,这个大概在35-40年后。

由于这样的变化,出现了非常大的可能性,就是传统的工作岗位、工种甚至行业在不断消失,而新的岗位、新的工种和新的行业又不断崛起。

美国企业家委员会提供的报告,说未来几年有12种工种将会消失,包括出租车、邮政、造纸、固定电话、手机、信用卡、钱包、电影院、有线电视、快餐店员工、保险。这是他们预计到的,还有很多没有预计到的。

我们现在处于这样的时代:未来已来,我们已经感受到未来的边缘,未来就像烟雾一样弥漫在我们的身边。

2.乔布斯之问

第二个问题就谈到教育。乔布斯在他去世前的最后两年,经常和比尔·盖茨讨论,讨论的话题就是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这就是他的发问,他不明白。他准备投资200亿美元研究这个事情,很遗憾这个愿望没有实现。但是这个愿望一定会有其他人帮助实现,因为这个问题是逃避不了的。

为什么我说乔布斯这个问题已经有回答了呢?这就是我们现在教育面临的一种新的景观。

第一个就是“泛在教育”登上舞台。什么叫泛在教育?我们传统教育就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在校园里面要有若干教室,教室里面有教师和学生,这个才叫学校,这个才叫教育。在固定的地点、固定的时间、固定的人员在学习固定的内容,这是传统教育。

但是现在互联网的实现,移动通讯的实现,云技术的实现以及其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实现了另外一种新的景象,就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可以学习任何内容。泛在教育正在替代传统教育。这种泛在教育的景象在我们体制内,大家感觉不强烈,因为体制内各种各样的优势和限制,使得泛在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现。但是,这个在体制外已经风生水起,已经展现出无穷的魅力。

现在有很多上市公司是搞课外教育的,是搞培训的,这些上市公司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没有校园,没有教室,甚至没有教师。但是他能够有几十万的学生,上百万的学生,他可以引领十亿甚至几十亿。它不是没有校园,网络就是它的校园,电脑终端、手机就是他的教室,它的教师遍布全世界,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德国、意大利,到处都是教师。这是以网络为纽带的学习方式。

第二是人工智能初见端倪。人工智能在教育里的应用,按照国家的规划,是从这三个方面展开的。第一个首先是智能校园建设,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资源建设等全流程应用。第二个是开放基于大数据智能的在线学习教育平台。

“慕课mooc”的含义

前不久我去一个地方参观,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旁边有一个慕课在线教学。他们现在做了一个重大的改进,以前慕课都是在电脑上运用的,现在完全改变了方向,主要开发手机平台。比如把英文课进行知识分解,分成了36个模块或38个模块,或者变成25个模块,每个模块1分钟到1分半钟,你在等地铁的时候可以看一个模块,在等人的时候可以看一个模块,这些模块看完了你就学了一门课。一门一门课程学完了,你可以得到学分,可以拿文凭。这个可以改变高等教育的形态,将会对高等教育产生影响。

实际上在美国的大学里面,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大学,至少有50%的大学都有在线课程的学习,所有的课程都在大学校园里上的学校已经很少。现在就是技术的创新和制度的认证这一矛盾,因为你要不断提高技术服务就要大量投入,就需要有大量的人来学,怎么让人来停留呢?就要承认这个文凭,现在文凭还没有承认,就成为一个死结。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阻碍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但是马克思还说,先进生产力一定会推动落后生产关系的变革。

现在大数据在线学习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我们现在的学习,是什么年龄上什么学校,可是在网络上学习完全是自主的。课程是按照你自己的兴趣来选择,年轻、性别、学习基础、国籍都是没有限制的。

按照现在大数据分析的功能,可以迅速把几万人进行分类,大家都在上这门课,这门课实不实用,你能不能学习好呢?这就需要进行差别化的教学。

差别化的教学用什么方式呢?我给每人发一封Email,这里面是一张卡片,里面有一些问题,你考完了回复给我。几万张考卷批改是很长时间的,但现在有大数据分析,把所有考试的学生进行分类,再经过分析对学生提出建议:你需要补什么知识,你需要增加哪方面的学习以让你的成绩更好。

大数据在学习教育发展的前景,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配合的情况下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开放智能的教育治理,建立智能、快速、全面的教育分析系统,很多学校已经在应用了。有些学校不太允许学生用手机,这就等于在几百年前不让孩子学识字一样是非常愚蠢的。怎么把手机变成教学工具?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孩子们来说用手机学习,用手机交流已经成为了他们的基本生活方式。这就像水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为什么就不让他们用手机呢?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担忧,但比起巨大的效益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

更令人兴奋的是个性化的教育呼之欲出。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的教育方式经过了两次大的变化,第一次从没有教育到有教育,那是个性化教育,是个人对个人的教育,但是很少人接受教育,所以我称之为个性化的精英教育。

工业化革命之后,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每一个人必须要受到必要的训练或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所以开始了义务教育,开始出现了公共教育的概念。

一下子有这么多需求,怎么让他们接受教育呢?要有大量的资源,大量的教师,传统的个性化教育已经不可能了。所以这时候有一个伟大的教育家提出了班级授课制的概念,极大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使得所有人都能够接受到基本的教育。

但是集体性的大众教育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用同样的内容、同样的速度、同样的标准对待不同的人。按照心理学家的分析,一个人在7岁的时候,他们的心理年龄是从3岁到11岁不等。所以同样是7岁的孩子上学了,其实这个班上的学生有些心理年龄只有3岁,有些心理年龄到了11岁,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做到因材施教?

我们有一个口号叫面向大多数。有一个老师跟我讲面向大多数只能面向1/3,这个班上1/3的人跟不上,1/3的人吃不饱,只有1/3的人跟教师的教学是匹配的。有一个校长跟我说,这个观念过时了,现在不是1/3,只有1/10。任何一个班都是被少数的好学生“绑架”,老师问同学们听懂了吗?听懂了。我要往下讲吗?往下讲。总是四五个孩子在说,其他的孩子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不会说老师我还没有听懂,他其实没有听懂,只好被“绑架”了。

现在按照教学的规定,我们应当在适当的时间教授适当的内容。可是现在课外辅导教学异常发达,所有的孩子好像都要去上辅导班,到了学校里以后就出现了一个现象,大家都超过了这个教学内容的难度,你如果没有上辅导班的话就惨了。集体化的大众教育的弊端已经越来越让人感觉到要改变。

现在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就是个性化的大众教育。大家都在一个班上,但是推送的内容,评估的方式,解决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教师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每个人解析问题时停留的时间,可以看到每个同学思考问题的过程。

信息化技术使教育可能进入第三个阶段,这就是螺旋上升的非常令人欣喜的一种现象。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际化的进程会进一步向纵深发展。有一个假设,或者说预测,将来世界上的大学会分成两种大学,一种是主导性大学,另一种是辅导性学校。主导型大学只有300多所,这些学校集中了最优质的资源,集中了最优秀的教师,集中了最优良的服务,他们的教学内容覆盖所有的学科,覆盖世界上所有的国家。而其他各种各样的大学就成为这些大学的辅导学校。这样一种全球的影响力将来是什么样的景象?想一想,国际化的程度将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现在互联网还是有语言的隔离,我们只能看中文的网站,英文网站大部分是看不了的。但是现在人工智能翻译的速度也已经可以实现同步翻译。你打开一个中文网页,它可以同时翻译成英文。如果语言翻译达到了同步速度的时候,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信息大家都可以随时获得,那时候因为语言而导致的文化隔阂、交流的障碍都将消失。这时候人的流动,人才的流动,工具间的流动将会变得更加频繁、更加方便。

未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隔阂也将会消失,国际化的进程会在多大程度上对教育提出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怎么应对?怎么进行我们的办学模式和教育方式的变化?我的应对之策的核心观点是以变应变。

3未来已来,以变应变

变什么,为什么而变?这是首先要回答的问题。自从有了学校制度以来,我们的基本观念就是学校是一个读书的地方,我们把上学和读书经常作为同一语,教学和教书是差不多同一语。读书、教书是我们基本的教学任务和教学模式。但是现在社会变化,知识更新的速度使得这样一种千百年来我们已经习惯的思想观念面临着挑战。

现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更重要,而且是不同方面的能力。国际上普遍认为未来最需要的能力有四个。这四种能力被认为是核心素养,是一个人适应未来变化和挑战不可缺少的。或者说,这四种能力的掌握程度决定了你在未来社会的发展水平和幸福程度。

第一个是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就是能够对事物进行理性推理的能力,哈佛大学校长有一个名言,他说哈佛大学培养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能够判别什么人在胡说八道。

第二个是沟通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人与人之间的分享都需要沟通,而沟通是需要有条件、有基础的。

第三个是创造性。未来世界变化太快了,高度个性化、高度小型化。

第四个是文化流畅性。实际上就是在国际上进行交流的能力,你要有国际视野,你要通晓不同国家的法律,要能够了解别人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跟别人进行平等的交流。

怎么样适应这样一种高度智能化、个性化、国际化的发展需要、发展可能?我们在社会变化当中如果把握主动,走在时代的前面呢?我想有这几点是值得讨论的:

第一个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够跟互联网结合起来的话,不管你是什么样的高水平,不管你给多少钱,你这个教育也一定是要被淘汰的。我们现在教育的状况,在世界各行各业当中,跟互联网的结合可能是最少的领域之一。

你有没有听说过一个学校,因为互联网出问题而停课?没有互联网,有一个黑板照样畅行天下。所以教育活动仍然还是非常原始的活动方式。尽管我们已经在大量应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但是还处在辅助阶段,还没有到相互融合、不可分离的水平。而且在这点上,我们中国做的尤其不能令人满意。

我为什么一定要强调线上线下的统一,深度融合呢?一方面,我们不用现代化、不用网络化的手段是不行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有很多人觉得好像可以用网络可以代替一切,这也是不现实的。实验证明线下教育是不能被替代的。线上线下的融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

第二,教育的变化要注重提供可选择的教育。我想请问大家什么叫教育的内涵发展?什么叫提高教育质量?我相信这个教育质量绝不能仅仅用考试的分数来衡量。

我去过很多地方,当地的局长、市长、市委书记跟我聊天的时候经常会说我们现在教育质量提升很快,我们今年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了。我说这个很好。但是他下面一句话让我无话可说,他说我们今年两个学生进入北大、清华。他前面一句话是教育质量提升很快,后面一句是升学率。升学率当然是教育质量,但不是教育质量的全部

真正内涵式的发展,是在于提供可选择的教育。要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要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才是我们真正个性化的本质,才是我们小班、小组教学等各种形式的本质。形式不重要。50个人的班也不见得就一定是标准化的教育。一个人一个人教,教的内容都是千篇一律的,照样是个人化的标准教育。

超市的发展给我们教育带来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我们的教育怎么能够像教育超市那样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可选择的教育。

我们现在看一所学校水平的高低,教育内涵发展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就是能不能够提供可选择的教育。如果这个学校的课程是丰富多样的,教学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学生的流动是自由的,那么这个学校的可选择性就是高的。

有一个学校提出了一个口号叫“每一个学生有一张自己的课程表”,学校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张课程表,这是一个非常先进的理念。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他自己的需要进行课程和教学内容的组合。按照他自己的能力,按照他自己的兴趣,按照他自己未来的规划来设计自己的内容和方式。

这里面就包括资源的多样性,首先要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特别是现在网络条件下。第二要有多种渠道,学生能从各个方面获得信息。第三个是多种模式,组织形态、教学形态、活动方式。当然还有选择的机制,他的学业、他的学分、他的文凭怎么能够跟他自己的组合得到认可。如果仅仅是其他三个,但是到最后只有一个出口,你考试通过了才行,没有通过就不行,那么其他的都将失去意义。

从8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就有一个重大的变革,从按照学科、院系开设课程转向学校统一提供2000门课程,分成8个大类,每个类别里面要选择1-2门课,至于其他的组合是你自己的事,只要你选择了足够的学分就可以拿到哈佛大学的文凭。

第三个就是教师角色的变化。在信息化、网络化,特别是人工智能浪潮席卷而来的时候,在教育界普遍有一种疑虑、担忧,说我们教师是不是会失业?这种担忧好像有一种弥漫之势。最近英国发布了一个报告,按照失去岗位的可能性来划分,从100到0,在300种将受到失业威胁的岗位中,教师是排在倒数第二位,被淘汰的可能性是0.43%。

我相信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有很多一定会被人工智能替代,这个人工智能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呢?机械、重复性的,有标准答案的行为。比如教师用在改卷、改作业的时间是最多的,四五十个学生,光学生每天的作业看一下就花调70%的时间了,这个将来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来解决。还有重复的练习,带着学生一遍一遍地读,纠正你的发音,这个也可以由人工智能既温柔又耐心地完成。

教师要做什么事情呢?教师会真正回归到教学的本原上去,这个我称之为“人的工作”。教师是人的事业,教师是人和人打交道,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碰撞,是人格和人格的对话。教师这种“人的工作”,从大量重复的、琐碎的、机械的活动中解放出来之后,就可以从事那些更加具有人类本性的活动。那时候我相信教师的职业是更加幸福的、更加开朗的,师生关系也更加和谐。当然,这个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教师本身的素养要提高,教师用一种陈旧的观念、陈旧的知识、陈旧的方式,要想简单地迁移到高现代化的教育领域里面来也是不现实的。

所以未来教师的活动将会有这样几个特性。第一个特性是更复杂的,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知识综合性的运用。第二个是更加富有情感,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带着一种切身体验的方式。第三个是更加富有创造性和艺术性,让学生身心自由得到更好地放飞。这又是一种心灵的教练,每个人的情感、意志、心理的波动、对美好的想象等等,教师是他最适合的对话者。

当然所有这些都需要创新,落后的生产关系已经在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种惯性是不可能一下子消除的。我们已经形成了几千年、几百年的教育制度、管理方式,要想一朝之日变化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要为此做好准备。

首先在制度设计上,要有这样的设计理念,就是一切皆可联系,打破制度性的分割。现在学籍、教育种类、教育类型、文凭方方面面都是分割成不同的类型、不同的阶段,这种类型、阶段之间有的时候有着不可逾越的障碍,这个障碍是谁设置的呢?是我们自己设置的。所以我们要在不同的学校,不同的学籍管理,不同的文凭,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校之间互通有无。

第二个是人人都是中心,打破单一中心。在现代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代言人,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每个人手上都拿着自己的麦克风。我们经常说要让所有人的创造性都能够竞相迸发。现在每个人都会发声,每个人都被传播,你怎么尊重这种创造性,怎么保护这种创造性?这就是我们教育过程中要让它能够自由生长。

当我们真正转变到尊重每个人立场上的时候,我们的教育将是另外一番天地。每个人在网络社区里面,在不同的环境里面都有他自己的独立地位,每个人的身份随时可能转换,在这个地方可以是教师,这个地方可以是学生,这个地方是主导者,这个地方是协调者。要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这样一种平台。

第四个是数据是最重要的资源。以前教师都有一个教参。这个教参是不能给学生看的,也不能给家长看的,一看这个法宝就没了。现在还有什么秘密可言?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是没有秘密的。所有的网络信息只要加入密码就是死,你只有开放,开放再开放才能和大家共同发展。

最后一个是共享共赢,改变零和游戏。现在社会的竞争已经发生了变化,以前要么你上学,要么我上学,要么你讲,要么我讲,是这样一种关系。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资源、渠道、方式是很多的,因此我们要改变零和游戏的思想模式,让所有人在享用不尽的背景下,有合作的心态、相互沟通的心态,要有一种新的相互联系的模式。比如学校和学校的联盟,课程和课程之间的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这都是促进大家共同发展的一种方式。在这样的一种背景下才能够大家共同发展。